前几天上巴刹,母亲看到一群人聚在一处,好奇之下走上前看热闹,竟然是一位看似三岁的小男孩在哭泣,周围的人想方设法安慰他,有一位拿出糖果,想哄他别哭。我的母亲看不下去对小孩说:“大声哭,不要停。”周围的人听了觉得奇怪,这时母亲解释:“你必须大声哭,你的母亲才听得到你,来找你啊。”小男孩听了顿时嚎啕大哭,不一会儿,他的母亲果然出现,抱着他离开,人群也跟着疏散。
后来与朋友们聊起,觉得这事情还蛮有意思的,一般小孩子哭,大人会设法让他们静下来,但并非所有情况都应采取同样的面对方式,小孩遇危境,该大喊求救,而不是找好玩事物,忘记困境。其实从更广的角度看,有些成年人遇到问题,本能反应是敷衍逃避,转移视线,旁人不但不提醒,反而认同。我想,小孩在巴刹走丢,众人的反应只是我们人生的缩影,通俗的想法做法或许比较容易或安全,但未必最有效,很多时候,正视问题,甚至是采取逆向思维,反而更有益。
这事不免也令人想起《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:“譬如有人,一专为忆,一人专忘。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,或见非见。二人相忆,二忆念深,如是乃至,从生至生,同于形影,不相乖异。十方如来,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,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?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,不相违远。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。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”
孩子走散了,母亲肯定会挂念找寻,但孩子若无心寻找母亲,那也无法团圆。佛念众生,如母忆子,阿弥陀佛于往劫发四十八大愿,十八愿云:“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。。”阿弥陀佛早已做好准备了,但一人若无心念,或是不念,自然终究无法蒙佛接引,往生极乐世界。旁人无法为小孩大哭找母亲,最多只能给予援助,犹如佛友们只能通过一起念佛共修,鼓励一人念佛,或是通过助念,提醒即将往生者念佛。我们唯有以深信与切愿持佛名号,三资粮——信愿行具足,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。
最后,借以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遗训做总结:“净土法门,别无奇特,但要恳切至诚,无不蒙佛接引,带业往生。。。念佛见佛,决定生西。”
阿弥陀佛: 净璇与慧安
Related Article:
Why Lost Kids Should Cry Loudly
https://purelanders.com/2016/03/27/why-lost-kids-should-cry-loudly